扬州大学招生办电话 扬州大学招生办电话招办邮箱【图】 扬州大学招生办电话 咨询电话:0514-87990685 扬州大学位于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大学,江...
扬州大学招生办电话 扬州大学招生办电话招办邮箱【图】
扬州大学招生办电话
咨询电话:0514-87990685
扬州大学位于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。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大学,江苏省重点综合性大学,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级建设大学。是中国第一批博士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,也是中国第一所合并办学的大学。学校前身为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院,由现代著名企业家、教育家张健先生于1902年创办。1952年全国系调整时,其农业科学和代理文史专业迁往扬州,建立了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学院;其他四所大学也在扬州同阶段建立或迁往扬州。1992年,学校由扬州师范学院、江苏农学院、扬州工学院、扬州医学院、江苏水利工程学院、江苏商学院等6所大学组成。
学校学科齐全,包括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科学、工程学、农学、医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12个学科。全校全日制本科生30700余人,博士、研究生16200余人。目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,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3个,博士学位类别3个,硕士学位类别31个,博士后移动站20个;国家重点学科2个,国家重点(培训)学科1个,省级优势学科7个,“十四五”省级重点学科10个,化学、植物与动物科学、工程、农业科学、临床医学、材料科学、计算机科学、生物与生物化学、药学与毒理学、环境生态学、微生物学、生物学与遗传学等12个学科ESI排名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%。
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。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,国家特色专业6个,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一期项目6个,二期项目41个,首批国家现代工业学院1个,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个,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22个,教育部优秀人才培养项目8个,通过工程教育、临床医学和师范专业认证和评价的专业24个。拥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门,国家精品课程14门,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3门,教育部精品视频开放课程2门,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,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,国家教学团队3个,教育部、农业部农业科学教育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,国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,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,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,国家示范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个,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个,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别奖6个,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个。学校注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,实施扬州大学本科专业品牌建设和推广项目,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,深化创新创业教育,加强实践教育,积极建设“一院一产品”,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,促进第一、第二课堂的协调发展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混合学习白皮书》编制了学校混合教学改革案例,连续七次荣获全国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“优胜杯”,多次荣获全国“挑战杯”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“优胜杯”,荣获中国“互联网”“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,荣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、全国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、全国典型创新创业经验大学。200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效率评价,2016年成功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。
扬州大学是211吗还是985
扬州大学不属于985,211大学。扬州大学作为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,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,江苏—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成员,入选了国家“111计划”、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、国家“特色重点学科项目”建设高校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多个计划。
学校教师资格不断优化。目前,全校教职员工6000余人,其中专职教师2900余人,医务人员2200余人,高级教师1500余人,博士生、硕士生导师3500余人,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,外籍院士3人,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考生10人,B类考生9人,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考生4人,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获奖者7人,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获奖者5人,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队伍2人,“百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考生13人,教育部“新时代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考生11人,“创新人才推进计划”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,文化大师1人,“四批”人才1人。
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。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,教育部国家和区域研究中心(记录名单)1个,省重点(建设)实验室25个,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公共技术服务中心、研究所(基地)54个,省合作创新中心2个,中国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,国家科技专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。目前,各级科研项目3700余项,年科技总经费8.2亿多元,共有1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。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(A-VII株)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;连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(重点)项目,第六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一等奖,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图书馆一等奖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获得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,获得国家科技奖二等奖7项(第一完成单位5项),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、技术发明奖、科技进步奖“全覆盖”;获省级自然科学成果奖116项(第一完成单位),其中一等奖14项,人文社会科学部省级成果奖74项(第一完成单位),其中一等奖16项。
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继续提高。积极推进智库建设,将一项成果转化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,多项成果由国务院和江苏省领导批示。完成《扬州通史》的编写。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,建立校企联盟950多个,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,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80多个,获准国家大学科技园。科技发展和成果推广形成了以江苏为核心、辐射全国的局面,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,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。
继续推进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。依托中非高校20所高校。20合作计划,中阿101.高等教育合作、中国-东盟教育培训中心、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、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、苏港澳大学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,先后与来自56个国家(地区)的28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。学校获准中国第一个海外华侨项目中国食品繁荣基地,中国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训项目5个,中国高端外国专家智慧项目56个。学校有资格招收外国学生(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)和香港、澳门、台湾学生,通过教育部质量认证,大力开展行动计划,2400多名海外学生,80多名学生,2所孔子学校,1所孔子课堂4次被评为全球孔子学校先进集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