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(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官网)【图】 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 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:https://zsb.tiangong.edu.cn/main.htm 天津理工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共同创办、...
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(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官网)【图】
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
天津工业大学本科招生网:https://zsb.tiangong.edu.cn/main.htm
天津理工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共同创办、天津重点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。学校历史悠久,成立于1912年,2000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,2017年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,2018年获得国防科技局和天津联合建设大学,是中国最早的纺织高等教育大学之一,已发展成为工程、科学、文学、管理、经济、法律、艺术、医学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。
学校总面积约195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。学校有5个系、24所学校、1所学院和2所附属学院。目前,本科生22000余人,全日制硕士生4700余人,博士生近500人。
学校师资力量雄厚。学校现有教职工2200余人,其中专职教师1600余人,博士教师900余人,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。两院院士7人,教育部长江学者5人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5人,国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,中国“万人计划”等高端人才项目6人,国家级“百万”人才工程候选人7人,国家级高端人才60余人,省级各类人才200余人;拥有全国首批黄大年教师队伍、国家级教学队伍、教育部创新队伍等40余支省级以上高层次团队,当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。
学校坚持“工程做强、理科做好、文科做好、医科做好”的发展理念,形成了以工程为主、多学科统筹发展的良好学科生态布局。学校目前有65个本科专业,包括1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、6个国家特色专业、4个市一流专业建设点、15个天津品牌专业、6个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、8个天津优势特色专业、12个应用专业、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,天津重点学科12个,国家“双一流”学科1个,天津一流学科5个,天津大学顶尖学科培养计划5个,天津特色学科群5个,天津服务业特色学科群2个;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,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(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,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个),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,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1个;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国家学科评估中获得A;四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%。2018年当选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。
天津工业大学是211吗
天津工业大学不是211大学。天津工业大学,位于天津市,是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。211工程,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。
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的全面发展。学校坚持德育第一、能力第一、综合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原则,以学生为主体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九项计划,注重培养精神、务实、高质量、勤奋、高度社会责任、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,人才培训质量不断提高,毕业生受到各行各业人士的青睐。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,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,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,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。拥有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,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,国家示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训基地2个,天津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,天津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个,“制造者空间”被认定为第一批天津制造者空间和第一批国家制造者空间。近年来,学生每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得800多项奖励,培养了一批以国家道德模范徐伟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和先进集体。是“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大学”、“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”、教育部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”、天津市“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示范学校”。
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。学校鼓励自主创新,突出现代纺织和国防军事特色,拥有天津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——分离膜和膜过程省部共同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,国家国际联合研究所1个,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,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,天津重点实验室8个,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,天津工程中心6个,天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6个,天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,天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、天津膜分离技术协作创新中心、天津科技成果转化中心、天津工业设计中心。近年来,承担“973”计划、“863”计划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(课题)、近1000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相关省级科研项目,取得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成果。连续9年获得11项,共获国家科技奖13项,授权专利1000多项。学校构成了“先进纺织复合材料”、“膜分离技术”、“电机系统及其智能控制”、“功能纤维及技术纺织品”、“纤维界面处理技术”、“现代机械制造”等特色科研优势,多项研究成果打破国际垄断,应用于重大疫情防治、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新技术产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