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交通大学有哪些专业(西安交通大学有哪些专业比较好)【图】 西安交通大学有哪些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有材料科学与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、物联网工程、自动化、飞行器动力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、工...
西安交通大学有哪些专业(西安交通大学有哪些专业比较好)【图】
西安交通大学有哪些专业
西安交通大学有材料科学与工程、能源与动力工程、物联网工程、自动化、飞行器动力工程、智能制造工程、工程力学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临床医学、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。
2006年,学校实施学院和学校“双学院制”培训模式,率先探索“党建领导、知识与实践、师生相处、教学”的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,2019年获准教育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机制建设第一批试点大学。坚持探索顶尖创新人才培训,1985年开始招收青年班学生;然后开设钱学森班、侯宗莲医学实验班、人工智能实验班、储能班;依托钱学森学校,数学、物理、计算机科学、力学、基础医学被选为教育部基础学科2.0,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科学家素质的行业领导者,建设和管理各种实验班,将钱学森的精神和智慧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。
学校61个专业当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获国家教学成果奖78项,当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1个,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78门,国家教学(人才培养)基地8个,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(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)、9支国家级教学队伍,获得“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”27篇,提名奖46篇。
自2000年以来,学校率先承担了数百个国家重大科技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基地和人才重点项目,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985个,基础研究项目数量和资金位居全国高校前列。国家文科重大科研项目43个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36个,政府和企业共创建高端智库25个,大量研究成果被采纳和应用。
西安交通大学官网
西安交通大学官网:http://www.xjtu.edu.cn/
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外最早成立的著名大学,也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。西迁以来,一代又一代的交通大学扎根西部,服务国家,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,以实际行动铸就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西迁精神。2017年12月,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15位老教授的来信作出了重要指示。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“西安交通大学西迁老教授”。2020年4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院发表重要讲话,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。本质是听党的指挥,跟党走,与党、政府、民族、人民呼吸,共命运,鼓励师生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成就,给全体师生极大的关怀和鼓励,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带来根本的遵循和行动指南。
19世纪末,甲午战败,民族危机。现代著名企业家、教育家盛宣怀秉承“自强不息,储才先学”的信念,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,1921年被命名为交通大学。学校坚持“求实学、务实业”的办学理念,强调“修一流品行、求一流知识、创一流工作、成为一流人才”的办学目标。到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,它已经成为一所具有独特“科技管理”特色的著名大学。抗日战争时期,学校迁至租界,迁至重庆,坚持在沪渝办学。为了抵御外来侮辱,许多学生参军并浴血沙场。解放前夕,师生积极参与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,学校被称为“民主堡垒”。
1955年,中央政府决定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;自1956年起,师生分批迁往西安;1957年分为交通大学西安和上海,实行统一领导;1959年,西安交通大学被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,同年被列为中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。2000年,国务院决定合并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安医科大学和陕西财经大学,建立新的西安交通大学。
学校是“七五”、“八五”重点建设单位,首批进入中国“211”、“985”工程建设学校。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名单A类建设大学,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。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大学,8个学科入选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。根据ESI公布的数据,截至2022年9月,学校17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%,5个学科进入前1%‰,工程学进入前1名‱。
学校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,包括科学、工程、医学、经济、管理、文学、法律、哲学、艺术等9个学科,拥有31所学校(部、中心)、9所本科院校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。目前,教师660人,其中专职教师3810人。在教师队伍中,院士、杰青等国家重大人才项目478人,国家创新团队51人,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3人。
学校现有学生51098人,其中本科生21421人,研究生2609人,留学生3068人;本科专业90个,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,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3个,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,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,博士后移动站30个,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,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,国家重点(培训)学科3个,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,国家工程(技术)研究所9个,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,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,2011年协同创新中心1个,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法治研究所1个,省级重点科研基地171个。
学校成立126年来,构成了兴学强国、艰苦奋斗、崇尚道德、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。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、科学家、社会活动家、教育家、企业家、艺术家、医学专家,如蔡娥、张元济、蔡元培、黄炎培、邵力子、李叔同、邹涛奋、陆定义、钱学森、张光斗、王道涵、吴文俊、杨嘉义、徐光宪、姚桐斌、陈能宽、江泽民、侯宗连、黄旭华、顾念芬、丁关根、吴自良、蒋新松、蒋正华、王希吉、李金华、韩启德等。交通大学成立以来,有200多名学生当选为“两院”院士;迁校以来,学校培养或在校工作的院士89人。六位“两弹一星”奖章获得者,四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,三位新中国“最美奋斗者”、共和国奖章2位,国家荣誉称号获奖者10位,世界500强中国公司领导。近五年来,全国科技奖获得者168人,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5人。学校迁校以来,为我国运输了29万多名人才。
学校建立思想政治促进、品行培养、知识教学、能力培养、思维创新“五位一体”教育模式,建立“通识教育”宽口径课外教育”、本-硕-博人才培养模式,构建产教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,实施“百万优秀工程人才培养”计划,打破学科堡垒,积极探索高端人才培养新路径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